职教信息
“新八级工”在企业:开启技能人才“黄金时代”
信息发布:西安职教联合会 信息部       发布日期:2022-11-07       浏览量:3808      

“新八级工”制度落地半年有余,这项事关2亿技能劳动者的制度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如何更好地推动这项制度落地落实,让技能人才尽享政策红利?《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重塑工人荣光

近一段时间,庞士宝、李忠敬、邵桐龄3位工匠获评全国首批首席技师的消息在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的6万余名职工中间“激起千层浪”。看到身边的高技能人才冲破职业“天花板”,还能拿年薪,工人们纷纷感叹:技能人才的“黄金时代”来了!随着“新八级工”制度的落地推开,类似这样的“新八级工”效应,正在更多的企业、工厂上演。

“此前,技能人才成长的‘梯子’整体偏低,‘新八级工’制度增设的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解决了高技能人才向上晋升难的问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童天指出,五级变八级,改变的不仅是数字,也为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类、管理类等其他人才序列的横向衔接提供了更大空间。

在2018年和2020年,国家接连发布《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两份文件,为技能、技术人才职业发展横向贯通搭建“立交桥”。目前,浙江、甘肃、湖北等地已先后评出一批“工人教授”,工程师参加技能等级认定的也不在少数。纵向加高、横向贯通的“新八级工”制度,不仅极大拓展了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激发了他们学技能的积极性,更有助于提升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

“新八级工”制度明确,特级技师比照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同等待遇,首席技师薪酬待遇可参照高管确定。“这让技能人才的待遇有了明确标尺,便于企业在工资分配中参考和落实。”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崔秋立告诉记者,“新八级工”制度树立了“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价值导向,能真正体现技能的含金量。“新八级工”制度承载着人们对于重塑工人荣光的期待,在推行中备受工人欢迎。在受访专家看来,畅通成长通道、提高待遇水平后,技能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议价能力提升,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自然会水涨船高。

夯实制造强国人才地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倡议年轻人“多进工厂、少送外卖”的建议,冲上热搜。这背后体现的是制造业技工短缺的焦虑。一组数据让这份焦虑更为直观: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2200万;人社部近日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全国“最缺工”100个职业排行中,39个属于生产制造类职业。高质量发展呼唤数以亿万计的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已成为一道必须跨过去的坎。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目标任务——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在童天看来,“新八级工”制度的出台,正是在为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发展赋能,为制造强国、技能强国夯实人才地基。童天解释说,伴随智能制造、数字化生产浪潮的兴起,一线生产正从批量生产向定制生产、模块化生产转型,淘汰传统技能的同时,也催生了新技能,对技能人才的能力构成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行兼具、一专多能、创新创造。”童天用几个关键词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画像”。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获评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后,高技能人才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随着参与创新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大价值。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巍表示,“新八级工”制度进一步落地实施后,随着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助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让更多“隐形冠军企业”的出现成为可能。

 制度落地的关键在企业

从试点情况看,企业是使用和评价技能人才的主体,“新八级工”制度落地的关键也在企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全新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在落地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比如,一些技工学院、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获得技能等级,入职后能否得到企业的认可?新制度和企业原有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如何进行衔接?企业在自主评价技能人才时,如何保证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不打折扣?

受访专家认为,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如何进一步细化制度举措,是“新八级工”制度在更大范围内落地生根的关键。

“技工教育、职业教育,要植根于企业、产业。”童天表示,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要以用为本。他建议,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将国家职业标准、企业评价标准,运用于人才培养实践,通过校企联合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评价。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在“新八级工”制度落地过程中,一些企业仍然使用计件和计算工作时长的方式计薪,技能水平的高低并没能反映在工资条上。

受访专家坦言,实现技能等级与收入待遇挂钩,确实是难点问题。在一些企业,技能水平高低对企业产出的影响不明显,实际也反映出企业仍处于低质量发展阶段。但人才培养要算长远账,不愿意在育才上投入反映了一些企业家在认知上的局限,“人才培养投入和企业发展之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水涨船高的关系”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