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
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丨较劲毫厘------周建民
信息发布:西安职教联合会 信息部       发布日期:2022-03-17       浏览量:1304      

11111.png

 工作台旁,周建民拿起徒弟加工好的一个零件,用手轻触表面,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这个零件合格了。”


  这可是精度要求极高的零件啊!摸一下就敢说合格了?不是随便说说吧?


  这还真不是随便说说。作为中国兵器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十四分厂工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三晋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周建民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全凭手感就能感知头发丝六十分之一的精微。


  “我的工作就是跟毫厘较劲。”周建民说。

追梦 



  1982年,19岁的周建民以技校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入当时的淮海工业集团——惠丰机械厂。作为全校第一名,周建民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优先选择在哪个车间工作、学习哪个工种。


  周建民回忆说:“我想都没想就选了工模具车间,这个车间工人的技术水平是全厂公认最高的。”


  在干活的时候,周建民喜欢不断地琢磨思考。他想:“这些每天接触的零配件,一直都靠人工打磨,能不能借助机器实现更快更好的生产?这样既提高了效率,也能解放更多的人力去干别的事情。”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周建民晚上下班回到家就仔细研读相关书籍。一张张笔记的勾画、一次次实验的积累,终于让周建民成功摸索出提高零件生产的办法——周建民专用量规高效加工检测法。


  在随后的工作中,他又系统了解了车、铣、镗、磨、刨、数控等不同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储备了大量有关量具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反复探索中,周建民成了技术大拿,先后总结提炼出“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等工作方法,并被淮海集团命名为“周建民操作法”,这在山西军工行业还是第一次。

极致 



  工作中,周建民的尺度是精益求精。


  一次,公司生产调度找到周建民,说有个重点项目的量具部件太薄,让他想想办法。周建民发现这个量具加工部件较薄、间隙脆弱,数控切削很容易导致变形,就提出用纯手工加工,并把重点放在解决变形上。


  “这对手的力度感和稳定性要求很高,稍不准确就会导致量具变形报废。”周建民说,既要保证尺寸、对称度,又要把握一丝一毫的细节变化。


  周建民凭借多年练就的力度感和稳定度,开始尝试对量具进行手工研磨。两天后,加工出的量具一次性通过精密检测,周建民松了一口气。几百万元的高精密进口设备干不了的活,就这样被他用双手“拿下”了。


  2008年,周建民投入到“中国现代第一枪”电磁枪武器的研制中。


  将近一年的时间,周建民和他的团队都是在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循环中度过的。最终,他们解决了枪体超深孔加工这个世界性难题。欢欣鼓舞过后,大家才发现周建民瘦了,头发也稀疏了很多。


  进厂至今,周建民共完成1.6万余套专用量具,没有出现一次质量问题,成为山西省荣获中国质量奖个人提名奖的第一人。


  现在,追求极致已经融入周建民的血液中,成了一种工作习惯。正是这种对极致的追求,让他创造了精度达到头发丝六十分之一的“周氏精度”。参加工作40年来,他一共完成1.5万余项专用量规生产制造任务,工艺创新项目11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3100余万元,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表论文15篇。


  2011年,周建民技能大师工作室被人社部授予全国首批50个、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周建民也被誉为“为导弹制造标准的人”。

传承 



  “老兵工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如今,我们拥有更好的条件,更要做精做细。”这是周建民常说的一句话。在追求极致的路上,40载的时光已然从他的指尖滑过。现如今,他又有了新的目标——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多年来,每一位徒弟跟他上的第一课,都是前往淮海集团的前身——黄崖洞兵工厂,学习老一辈兵工人的工匠精神。与此同时,他通过“师带徒协议”开设讲座,讲授“周建民工作法”。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助力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不仅需要技能人才,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大师’。”周建民说。在他的带领下,淮海工业集团先后涌现出“杨兴隆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刘波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还成立了山西省第一家大师工作室联盟。


  近年来,周建民培养出了包括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三晋技术能手、山西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在内的20余名高技能人才。(记者 刘建林 通讯员 张天宇)


来源:工人日报